“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深调研:创新要进车间才有生命力_产经动态_广东省工业园区网
欢迎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重要提示:

“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深调研:创新要进车间才有生命力

栏目:产经动态 点击量:2,608 发布时间:2018-04-11

  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展示的华数机器人。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关键词

  创新要素集聚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新兴突破性技术集中出现,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结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如何推动各种优质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高密度聚集,实现与产业、企业、市场的有效对接,鲜活的实践样本在广东处处可见。

  见闻

  【时间】 4月8日至9日

  【地点】 佛山高新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

  在佛山高新区的桃园东路上,在工厂企业遍布的制造业腹地,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工大研究院”)的建筑显得与众不同。作为研究院的院长,杨海东见证了这里的蝶变:从四年前的无名小山坡拔地而起,成为佛山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之一。

  这个研究院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不一样的使命:对接企业需求,让高校科研落地,推动创新要素加速流向广袤的产业腹地……杨海东告诉调研组,目前研究院有60多个团队,研发创新产品超过60项,服务地方企业超500家,带动产值超过50亿元。

  在工厂旁成长壮大的研究院,站在产业发展浪潮的风口浪尖上,如何整合对接创新要素、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佛山高新区展开调研。

  教授进车间▶▷

  科研团队站在产业前沿

  走出教室,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管贻生马不停蹄赶到他在佛山高新区内创立的机器人企业。这位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的“海归”博士,此前专注于高校内科研教学,如今则要每周至少3次往返于广州与佛山高新区之间。

  在广工大研究院的数字化展厅,管贻生站在白色的机械臂前,拎起一个炉灶架模型向我们展示他的科研成果。“通过我们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打磨出来的铸件去毛刺效率高,更加环保安全。”在佛山,已经有南方风机等30余家企业用上了管贻生团队的机器人和技术。

  “在学校里做研究往往不接地气,创新需要走进工厂车间、走到企业生产一线,才能有生命力。这里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发展工业机器人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在管贻生看来,科研成果不能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而是必须对接合适企业,使之尽快产业化。

  在研究院的“轻子精密”研发实验室里,一台造型特殊的“纺丝机”正不断“吐丝”。广工大教师王晗是负责人,这是该企业开发的国内第一款环境控制快速响应的静电纺丝设备,精密程度接近国外高端产品,制造成本却低了七成,纺出纳米纤维薄膜薄如蝉翼,可应用于高效环保过滤、人造皮肤等。

  “我现在是全职出来创业,学生们都做股东。”王晗的名片上印着佛山轻子精密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头衔。他说,学校鼓励技术和专利带头人出来和市场接轨,并且有机制保障老师们把专利转让市场。

  在调研中,一些企业家告诉我们,虽然许多地方和企业都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不少企业因此尝到“甜头”,仍然有些产学研合作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在于掌握技术的教授与企业之间缺乏细致了解,合作起来就难以找到、找准主攻方向,虽然能拿出科研成果,但在工厂短时间内难以成功转化。

  在制造业腹地拔地而起的研究院,让越来越多像管贻生、王晗这样的技术带头人站到市场最前沿,也为我们探索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海东还向我们亮出这样的成绩单:目前研究院有60多个团队,研发创新产品超过60项,申请专利近400件,服务地方企业超500家,已实现技术服务收入超亿元,带动产值超过50亿元。

  现在,佛山正在打造贯穿五区的“一环创新圈”,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创新平台。杨海东和团队也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他表示,目前,研究院正探索“科学家团队+对接企业+学生创业基地+人才券科技券”模式,为先进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安上强力发动机。

  为企业“定制技术”▶▷

  9秒生产一台小家电

  当我们走进佛山市迪赛纳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场景:一台机器“吐”出一定长度的铝合金,被切断后“排着队”送往下一阶段,经过机械臂抓取被折叠成四方形,随后打磨、附上铝合金底部,人们在宜家常见的菜篮子就完工了。

  从事传统五金产业的迪赛纳是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产品供应商。该公司总经理胡亚军说,企业用上了120多台机器人,通过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公司员工从2006年的3000多人减少到2017年的650人,产值却逐年递增。

  “我们要把研究院建在产业链上。”广工大研究院副院长熊薇表示,目前,研究院为50多家客户“量身定制”所需关键技术,包括为企业开发新型传感器等核心装置,研发满足各行业不同工艺需求的机器人。

  产学研的精准对接,带来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

  在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里,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星和团队研发的智能制造产品线忙碌运转。由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小熊电器打造的“中国制造2025”生产示范线——小家电智能装配流水线,从原材料上线到成品下线,每个产品完成时间只要大约9秒,比以前快了11秒。周星说,这解决了家电行业面临的招工难、成本高的困难,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质量更有保证。

  与市场的快速对接,反而倒逼技术的升级、创新效率的提升。对这一点,周星感触很深。他举例说,研究院与华数机器人联合研发的HSR-BR6双旋系列机器人,打破传统的机器人结构,占用空间小,可应用于搬运、焊接、喷涂、装配等领域。“像这样的机器人过去光研发就需要半年时间,现在我们直接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仅仅两个月就完成研发,三个月后推向市场试用,迅速赢得市场认可。”

  当前,佛山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跃升。就在一周前,美的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正式动工,预计将带动当地形成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广东要在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浪潮中走在前列,这里有着广阔的技术应用资源,我们将整合全国各地的创新资源,落地实现产业化。”周星信心满满。

  面对快速变化的产业浪潮,为企业“定制技术”的专家教授,如何链接整合最前沿的技术,是新的课题。广东昭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凤仪就在思考:企业要抢占产业制高点需要前沿技术,需要和国际信息对接、根据需求研发,高校和研究院能不能满足国际化的新需求?

  加速链接全球创新创业资源,促进当地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可能将是摆在专家、研究员面前的新任务。

  声音

  我们运作的一个特点是链条式创新。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所处的产业要转型升级,可能要对整个生产系统进行改造,这时我们就扮演整合各方资源的角色,承接一家企业转型升级的任务,然后制定一个标准,将升级任务分包给入驻企业,让研究院服务的企业在寻求升级时不再迷茫,研究院发挥平台的作用。

  ——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杨海东

  “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正在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实际上就是为了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机器的稳定性、效率、性价比更高,通过智能制造,我们把人解放出来,去做更有创造性、更高质量的工作。现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迅猛,我们相信,未来我们国家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实现在全球的领先。

  ——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星

  现在,各级政府对产学研合作和项目支持力度很大,不缺资金。但是,我们一些项目没有从企业需求和行业痛点出发,往往没有实现应有的效益。现在,我们与企业展开深度的合作,激发了团队的创新研究热情,开发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

  ——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管贻生

  过去,学校的研究成果产权不清晰,制度上没有保障。生产要素要流动,前提是必须要有完善的法规支撑。现在,地方政府、高校等的规章制度逐步明确,技术研发人员能够拿着专利出去创新、创业,享受到创新的红利。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广东工业大学博士、佛山轻子精密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晗

  我和合作伙伴现在落户在广工大研究院创业,主推虚拟仿真软件、课程资源包以及全媒体移动课堂等产品。我们在众创空间中发布相关信息,发布的对象包括在众创空间创业的团队、周边高校老师和学生团队,大家都可以到这里争取项目。把市场摆在这里,谁能承接就给出方案。

  ——广工大研究生陈泊涛

  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深调研“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调研小组成员

相关信息

关闭

在线客服

入会咨询服务

020-83579820

招商咨询电话

13660872304
020-83590403
联系人:黎小姐

合作咨询

13602754269
020-83501327
联系人:唐先生
邮箱:yuanquxiehui@163.co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