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一带一区蓝图初绘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再启新程_产业研究_广东省工业园区网
欢迎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重要提示:

一核一带一区蓝图初绘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再启新程

栏目:产业研究 点击量:4,420 发布时间:2018-08-27

广清产业园

区域协调 箴言簿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国土空间均衡布局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要求。

——2012年12月,习近平在考察广东时强调

40年来,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由于历史、地理以及体制等原因,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始终突出。2017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8.99万亿元,近80%集中在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12个市仅占了20%左右。“最富裕的地方在广东,最贫困的地方也在广东”,一度流传于坊间的这句戏言,曾是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真实写照。

“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块,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面对发展短板,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力争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

1985年,全省第一次山区工作会议提出“治山致富”,将落后山区的发展列入重要议程,着力释放山区潜力,因地制宜耕山治山。到1996年,广东先后召开十次山区工作会议,实施了组织工作组进驻贫困县、数十万石灰岩地区贫民大迁移、“千干扶千户”、对口扶持山区县扶贫攻坚等项目,促使山区发展加快。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珠三角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面临新的形势。为此,1993年,广东提出了“中部地区领先,东西两翼齐飞,广大山区崛起”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在其后不断深化和细化,明确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梯度协调发展模式。数据显示,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区域差距出现了收缩调整。

进入新世纪,由于各个区域发展趋势的差异,区域间的差距又有所扩大。对此,广东出台并实施一系列区域政策,如2002年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05年提出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继续提高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发展;2005年,广东开始在欠发达地区规划建设省产业转移工业园。

“双转移”,这是广东破解区域发展不协调难题的又一招。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前后,广东适时推出“双转移”战略,产业由珠三角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珠三角地区转移,在“风暴”中实现“腾笼换鸟”、顽强突围。“双转移”的实施,不仅使广东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获得先机,更有力促进了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到了“十二五”期间,广东进一步将协调发展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三大抓手”,加强区域间产业共建等协作合作,加快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

砥砺前行不止步,继往开来再出发。

站在新时代,“下最大的气力补最短的短板”,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仍是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和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必然要求。为此,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了“着力构建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大部署,以更精准明晰的理念构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核一带一区”,这一全新区域发展格局,改变了传统思维、转变了固有思路、突破了行政区划局限,是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蓝图已然勾勒,广东将调整优化发展机制,发挥各地差异化优势,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谱写新时代协调发展新篇章。

深改策

十年拟投1600亿

支持乡村振兴

今年7月,肇庆市广宁县横山镇罗锅口村涌进3万多“趁墟”游玩的游客。作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之一的罗锅口村,经过一系列环境整治和美化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重现百多年前繁荣的古墟情景,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产业振兴。如今,像罗锅口村这样华丽蜕变的村庄,广东越来越多。

粤东粤西粤北有4200万农村人口,2万多个农村,乡村发展为全省短板。基于此,广东计划从2017年起十年内省级财政投入约1600亿元支持乡村振兴,以期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另外设立440亿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持续投向乡村振兴。

近日,广东省委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决定》,提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全面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珠三角地区着重推进城乡一体化,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侧重城乡互补、差异化发展。

口述史

清远原市委书记梁戈文:

不懈申办首届山洽会 清远“寒极”变“热土”

最近,清远原市委书记梁戈文看到一则新闻,说清远某景区一天涌进了6万游客。“大巴进去都动不了,以前我们哪里想得到?”梁戈文笑道。时隔近廿年,他向记者讲述起促使清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1998年,担任清远市长已两年的梁戈文出任清远市委书记,彼时的清远农业占大头、工业发展缓慢、财税增长难度大,被称为邻近珠三角的“寒极”。“以前,清远主打的是扶贫牌,我上任后提出打发展牌、生态牌,定位做珠三角"后花园"。”梁戈文告诉记者。此后不久,清远就迎来了转型的重要契机。

“2000年5月省领导来清远考察国企改革时,表示省里在谋划全省产业转移,准备年底开一个专题会。而当年11月清远要举办粤湘桂瑶族"盘王节"暨旅游经贸洽谈会,如果加上省级专题会的东风,必能掀起招商引资热潮。”梁戈文说,于是,当年6月,他和时任清远市长柳锦州联名写信,争取省的产业转移会来清远举办。

2000年9月,广东在韶关召开“十五”规划调研会。会上,召开全省产业转移协调工作会议的计划被确定下来,并定名为“首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与会的梁戈文随即当面向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请求“首届"山洽会"在清远开”。

会后,梁戈文和柳锦州又联名写信给李长春及时任省长卢瑞华,力陈清远地处珠三角与内陆腹地接合部,与珠三角山水相连,广州驱车至清远仅40多分钟路程,历来经贸联系不断,是一块尚未大开发的宝地,建议由清远来办首届“山洽会”。

省里经过综合考虑,认可了清远的不懈“自荐”。这一年11月,首届“山洽会”在清远成功举行,5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梁戈文说:“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活动,清远是第一次举办。对外,宣传了清远不远、不穷的优势和前景;对内,提升了干部群众士气。由此,清远顺利实现从打扶贫牌到打发展牌、生态牌的转变。”

“山洽会”后,清远逐渐由“寒极”转变为投资“热土”。2004年至2010年,清远经济发展速度连续7年居全省第一,创造了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清远现象”。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风云录

广东在韶关市召开第一次全省山区工作会议,时任省委书记林若作《坚定不移地走治山致富的道路》的报告。到1996年,全省先后召开了十次山区会议

1985

中共广东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中部地区领先,东西两翼齐飞,广大山区崛起”,借此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促进全省不同类型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1993

首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在清远举行。2006年第四届起增加了东西两翼地区,更名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

2000

广东相继推出《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以及《东西两翼经济发展专项规划》,鼓励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

2005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及8个配套文件出台,全力加快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

2008

粤东、粤西、粤北三个区域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公布,这是广东省首次出台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2012

《关于深化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全面对口帮扶工作的意见》出台,新一轮对口帮扶主要任务是开展好产业共建

2016

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018

十次山区工作会议,凝聚开发建设合力

广东山多平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1985年,省里按照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县总面积七成以上的标准,划定50个山区县(市)。这一年,山区有4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元)、有1400万入未脱贫(年人均纯收人低于500元),而当年珠江三角洲地区16个市县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达800多元,比山区高出一倍多。

如何改变困局,加快山区发展?1985年11月,省委、省政府在韶关召开第一次山区工作会议,确立了“优势在山,潜力在山,致富在山,希望在山”建设山区的根本方向,部署耕山治山的具体措施。到1996年,广东先后召开了十次山区工作会议,商讨和研究发挥山区优势、发展山区经济的可行办法,动员各方面力量扶助山区。

十年间,山区各地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因地制宜发展“三高”农业和乡镇企业,努力扩大开放,同时扶贫开发力度也逐步加大,山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造林绿化方面,实现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目标,山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1995年,广东50个山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十年里年均递增24%。

8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计划总投资额超万亿元

今年6月29日,河源市举行产业类项目集中动工投产仪式,主会场河源高新区投资总额占比超过了四分之一。作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河源高新区还有另一个名字——“深河产业转移工业园”。它是新一轮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共建主园区,在产业共建带动下发展迅猛。2017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河源高新区名次上升11位,全省上升最快。

河源高新区所取得的成绩是广东产业转移与共建成果的缩影。早在2005年,广东就开始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及惠州、江门、肇庆市欠发达地区规划建设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十年间全省建有83个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产业转移集聚区域。“十二五”期间,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被赋予了引领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当地产业振兴的重任。

截至2015年年底,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引进工业企业约4900家,计划总投资额超万亿元。越来越多项目的落地,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截至2016年年底,园区吸纳就业超100万人,其中约70%为本地劳动力。按照《粤东西北省产业园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省产业园将吸纳就业超过150万人,成为当地优质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

江湛铁路通车

内连外通,粤东粤西粤北高速公路里程反超珠三角

今年7月1日,江湛铁路正式通车,结束了粤西地区没有高铁的历史,圆了2200万粤西人民的高铁梦!这条高铁也成为连接粤西与珠三角的重要“链条”,极大提升粤西的区位优势,助力粤西经济腾飞。

“要致富、先修路,富得快、高速带”。2013年7月,广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被列为“三大抓手”之一。于是,2013年以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广东开启“交通大会战”,加快推进粤东粤西粤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广东实现了“县县通高速”。2017年年底,广东省高速公路达8338公里,其中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达4207公里,高于珠三角地区的4131公里;而2012年,前者要比后者少1096公里。目前,全省仅河源、梅州没有通高铁,“市市通高铁”指日可待。

可以说,过去五年,粤东粤西粤北的交通条件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内连外通的高速公路网络,构筑了协调发展、振兴发展的“黄金通道”,撑起了沿线城市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

专家谈

“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新格局体现发展新思路

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省委提出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发展新格局。这是区域发展的新思维、新思路和新格局。

这是从二元思维到系统思维的思维转变。“一核一带一区”首先是针对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协调问题提出的。传统的发展思路更多地体现“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不是以一种系统思维对待城乡两个不同的发展空间、不同的发展条件以及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而是一开始就认定“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可以说是城乡“二元思维”。新构想之新,则在于它用一种系统思维而非城乡二元发展的思维,对待历史存在的不充分不协调问题。

这是从城镇思路到城乡思路的思路转变。城镇思路是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就整个现代化发展的阶段而言,这一思路有其合理性。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路径或模式,因为并非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发展工业。结果,这些地区就难免沦为“落后”地区。事实上,这正是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拉开发展差距,致使全省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症结所在。“一核一带一区”新构想,相当程度上就是针对传统发展思路中的这一症结,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替代传统的城镇思路。“一核一带一区”布局的着力点不是简单地实行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而是立足当地条件,以特色产业引领地区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这是从区域不平衡到区域平衡的格局转变。本着功能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核一带一区”新构想把全省划分为三个功能突出、定位清晰、空间布局合理的战略格局。其一,三个功能片区规定了各自明确的定位和目标,珠三角核心区继续充当全省的领头角色,并通过沿海经济带和生态发展区再造新的增长极;其二,三个功能片区都能通过空间联结和产业协作,形成产业联动的态势,为区域间的融合发展打下有力基础;其三,不断消除功能片区内部与外部的地域行政区隔,确保功能片区之间的投资协作。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荣平博士(整理自广东年鉴)

总指挥:刘海陵

策 划:林海利

郭启钊

林兆均

胡 军

统 筹:陆德洁

本版采写/羊城晚报记者 陈强 实习生 张俏曼

相关信息

关闭

在线客服

入会咨询服务

020-83579820

招商咨询电话

13660872304
020-83590403
联系人:黎小姐

合作咨询

13602754269
020-83501327
联系人:唐先生
邮箱:yuanquxiehui@163.com

关闭